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概念界定
1、“屋室式”石构墓葬
2、“屋室式”石构墓葬的时空分布范围
(二)研究综述
1、屋式石构墓葬的研究
2、室式石构墓葬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分布概况与类型划分
(一)分布概况
1、大连市
2、营口市
3、鞍山市
4、本溪市
5、丹东市
6、抚顺市
(二)类型划分
三、建造年代与功能辨析
(一)建造年代
(二)功能辨析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章摘要:本文所及的屋室式石构墓葬,是指以石材为原料建在地表或地下、状若屋室的墓葬,其基本建筑特点是墓室下部多以石材为壁,其上以巨型石板封顶。其中,屋式石构墓葬即盖石出檐的石构墓葬;室式石构墓葬即盖石不出檐的石构墓葬。本文从类型、年代、功能等方面对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进行分析。根据屋室式石构墓葬的盖石是否出檐进行分型,结合墓室嵌入式、搭接式、倚靠式、土坑、土圹、石圹六种形态进行分式,将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分为盖石出檐墓室嵌入式的A型、盖石出檐墓室搭接式的B型、盖石出檐墓室倚靠式的C型、盖石不出檐墓室土坑的D型、盖石不出檐墓室土圹的E型以及盖石不出檐墓室石圹的F型。其中A型墓葬根据两侧壁石的两种形制特征分为侧壁平行直立的A型I组和壁石侧视成梯形的A型II组。C型墓葬根据后壁石宽度不超过两侧壁石外侧面和后壁石宽度超过两侧壁石外侧面两种形态,分为C型I组、C型II组。辽东地区屋式墓葬是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起始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的双坨子二、三期文化之交,一直延续到战国之际。各型屋式墓葬在演进上总体呈现嵌入型、搭接型、倚靠型的顺序,之后并行发展,直至变形消亡。辽东地区室式石构墓葬墓室形态从北向南整体表现为辽北地区清河流域的块石垒砌,辽中地区太子河流域的块石、板石混筑、辽南地区碧流河流域的板石垒砌。这个现象似在表明室式石构墓葬存在从北向南演进的趋势。屋式石构墓葬的产生机制说明当时的氏族部落已经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价值,证明当时的氏族生业模式不会是以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就其社会模式而言,能具备营建规模如此之大的屋式石构墓葬的社会应是处于高度集中化的农业生业模式下的集群社会,即当时社群必已形成国家机器,且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辽东地区的屋室式石构墓葬的主体年代大致为商末周初至战国之际。这一时期本区的考古学文化是以典型的壶罐组合器和火葬传统为显著特征的双房文化。目前在整个辽东地区屋室式石构墓葬出土的人骨遗存中,葬式多为火葬,出土的随葬陶器组合多为具备双房文化典型特征的壶罐组合。据此可以推定,本区的屋室式石构墓葬,多为双房文化遗存。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212/d.cnki.glnsu.2020.000327
论文分类号:K878.8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_金朝进士群体研究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